English

中小学生消费观念教育亟待加强

1998-01-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蔺玉堂)在近日召开的河北省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巨鹿县育红小学党支部书记杨绍秋的发言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全体委员的关注。杨绍秋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指出,当前中小学生消费情况令人担忧,急需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消费观念引导。

杨绍秋的调查表明,当前有许多中小学生沾染了互相攀比、讲吃讲穿、不爱劳动、懒惰自私、贪占便宜、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气。有买零食、吃零食习惯的占67%,过春节大量收压岁钱的占90%,同学间互送生日礼物,互赴生日宴会的占70%,家庭有游戏机、学习机等高档电子玩具的占26%。据调查统计,非生活和学习必需品以外的年消费额小学生人均800元以上,中学生人均1200元以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年人均3000元以上,有的高达6000元以上,城市普遍高于县城和农村。调查发现,学生手中的钱大部分用于吃喝玩乐,用于学习和购买学习用品的不足5%。在消费方式上出现了超前消费、畸形消费、借贷消费和非法消费等不良势头。

杨绍秋分析,造成中小学生不良消费观念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消费宣传的错误导向占第一位。由于缺乏正确的消费指导,加上影视、书刊、新闻、广播等媒体对酒类、化妆品、儿童食品过量过份地宣传渲染,使原本自制能力差、模仿力强的中小学生“跟着广告走”,步入消费误区。二是家长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子女产生严重影响和误导,一些家长整天泡酒场,跑舞厅,搓麻将,沉醉于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之中,这种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对子女影响极深,危害极大。三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缺乏严格的管理教育,人为产生了一批“小皇帝、小公主、小千金、小懒虫和小寄生虫”。四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消费教育很少有人过问。

杨绍秋认为,生活消费既是一种生活常识,又是一门教育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门科学并没有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没有摆上学校的教育日程。为此,他建议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小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应开设消费指导课,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合理消费、健康消费的良好习惯。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要结合反腐倡廉,解决社会上大吃大喝、讲排场比阔气等不正之风,优化育人的社会大环境。清除危害青少年的“文化垃圾”,净化刺激畸形消费的广告宣传,特别对那些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超豪华、超富贵、超刺激的情节、画面、场景等坚决予以取缔,对情节荒诞、有害无聊、书价昂贵的书刊予以整顿,以适应当代青少年的正常消费水平。总之,应把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抓紧抓好,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